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老人养生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怎么治疗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导读:鲫鱼富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患者有帮助。

一、老年人血栓性疾病有哪些饮食禁忌

饮食适宜:1宜吃活血的食物;2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3宜吃安神助眠的食物。

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红糖。红糖是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可以起到疏通脑血管的作用,对脑血栓患者的恢复有帮助。每天100-200克为宜。

鲫鱼汤。鲫鱼富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患者有帮助。每天200-300克炖汤喝。

西兰花。西兰花具有安神的作用,对于老年人的患者具有促进睡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每天200-300克为宜。

饮食禁忌:1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蛋、咸鱼;2忌吃产气的食物;如洋、红薯、芋头黄豆;3忌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

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咸肉。咸肉含有大量的盐分,容易导致水钠储溜,导致水肿,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清淡的食物。

红薯红薯是属于容易产气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胀气,腹部胀满,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不产气的食物。

猪油。猪油含有大量的脂肪,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硬化,导致血栓性疾病加重,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低脂的食物。

二、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有哪些

一、症状

血栓形成和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取决于血栓的部位与大小。冠状动脉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下肢深层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血栓形成由综合性因素引起,故诊断的方法也是多种的。有的指标可预示血栓形成前的高凝危机状态;有的是对血栓形成后的诊断。迄今,尚无一个特异性指标能正确地诊断血栓形成,有时一些指标虽已异常,但该患者也不一定形成血栓,要做到正确地预报血栓形成并不容易,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诊断

1.血液学诊断

(1)内皮素-1检测(ET-1):

ET-1是平滑肌强力收缩剂,可显示血管内皮的损伤情况。

(2)血小板激活指标:

当血小板活化后可释放一系列物质,测定这些物质可了解血小板活化情况。如TXB2、β-TG、PE4、GMP-140等。

(3)血小板聚集率:

该项指标增高,表示易形成血栓。

(4)血栓调节蛋白(TM):

正常情况下有抗凝作用,如其作用减弱,有利于血栓形成。

(5)血浆中的抗凝指标:

如AT-Ⅲ、蛋白C、蛋白S、肝素辅因子-Ⅱ。

(6)纤溶指标:

纤溶酶原和纤溶酶活性、t-PA、PAI活性、纤维蛋白肽A、肽B测定。

(7)血液流变学测定:

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等。

2.器械检查

(1)血管造影:

能显示血管内血栓的部位。但由于其是创伤性检查,部分病人碘过敏、检查本身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栓形成,故此项检查受一定的限制。

(2)超声波:

双显性扫描检查能对血栓精确定位,是一项可取的非创伤性诊断技术。

(3)CT和MRI:

可清晰、精确诊断实质脏器中血栓形成的梗死病灶,但对肢体血管血栓形成的诊断不理想。

(4)其他: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和电阻抗体体积描记法也可采用,以前者较好。

三、老年人血栓性疾病有哪些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1.血管内皮损伤

当机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时,通过止血机制可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3.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4.纤溶活力低下

临床常见者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扩大。

二、发病机制

血管壁损伤(机械、感染、缺氧、免疫及代谢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升高、抗凝功能减弱及纤溶活性降低)及血流异常(缓慢、停滞及旋涡)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有所侧重。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决条件。病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改变也各异。早期为高凝状态,其血栓形成的能力超过抗血栓能力,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不一定有体外凝血象的异常。血栓形成阶段是心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阶段是血栓脱落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性改变。

四、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目的在于重建血流通路,可采用手术和药物二大措施,本文仅讨论后者。

1.依发展阶段选药

(1)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表明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尚未形成血栓,此阶段应用以下措施。

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50~100mg/d)。用药期间,用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护。此类药物对动脉血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疗效不肯定。阿司匹林对男性有效,而女性疗效较差;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初次发作有一定疗效,而预防再次发作无效;或噻氯匹定对男性与女性初次和再次发作均有疗效。此类药物过量尚无拮抗剂。

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某个环节,阻止血栓的形成与扩大,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肝素在防治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周围静脉和肺栓塞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以0.5mg/(kg?d)作为治疗,间歇或持续静滴。治疗中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正常延长1.5~2.5倍)监护。肝素过量用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对抗。华法林和硝香豆素(新抗凝)常用于慢性静脉血栓形成,需用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25~30s为宜)作为监护指标,过量用维生素K对抗。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蝮蛇抗栓酶。

Defibrofide和蛋白多糖能促使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tPAPGI2,中药脉通灵提取物也能加速tPA的释放,从而发挥抗血栓效应。

(2)血栓形成:

采用溶栓疗法仅适应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其疗效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

(3)血栓栓塞:

应用抗血管疗法。

2.依类选药

动脉血栓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是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其治疗可选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溶栓及降低血黏度等措施。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以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为主,故治疗选择抗凝、溶栓及降低血黏度等疗法。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