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心脾两虚是怎么回事 如何调理心脾两虚

导读: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一、心脾两虚的病因及表现

病因:

心脾两虚证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本证以心血虚、脾气虚为特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健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气血两虚则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心主血,两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联系。若脾气虚弱则生血不足,统摄无权则血液流失,血虚则无以化气而气更虚,两者可互相影响。

 常见症状: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二、心脾两虚食疗方法

都知道心脾这两个器官对于我们的身体机能是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出现心脾两虚的情况,我们建议大家应该要通过食物调理的方法调整过来,这样才能够避免疾病的发生。当我们在生活中出现心脾两虚的时候,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采用红枣。黄芪以及桂圆等药材煲汤饮用。

主料:

枣(干)1把、黄芪1把、桂圆1把、枸杞子1撮。

调料:

水适量。

 做法:

 第1步:红枣用清水浸泡10分钟,用干净的牙刷洗净;

 第2步:黄芪、桂圆和枸杞用清水洗净;

第3步:红枣、黄芪和桂圆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开后撇去浮沫,小火煮约1小时。关火前加入枸杞,焖5分钟即可。

菜品特色:

红枣自古以来就是养血补肝的佳品,有“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黄芪作为补气佳品,在春季生发的季节能够起到很好的补气作用。

桂圆味甘性温,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及气血两虚证。有滋补强体,补心安神、养血壮阳,益脾开胃,润肤美容的功效。体弱贫血者经常吃桂圆很有补益。

这款汤主要是滋补气血,特别适合女性经期过后饮用。不过要注意的是,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而春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临床上表现为容易上火。首次使用量一定要小,若无反应再逐渐增加,容易上火的朋友也可以把黄芪换成党参。

三、治疗心脾两虚中药方

 1.基木方药:

(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

(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

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四、心脾两虚如何调理

中医学的脾脏与解剖学脾脏的概念不同,脾的功能也更宽泛。概括讲,脾主运化,能化生气血,维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脾主运化水湿,维持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脾主统摄血液,维持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而不溢出脉外。脾还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同时,脾发挥这些功能依赖脾气,而脾气有上升的特点。因此,人若平素体虚,或疲劳、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大病久病失养,或冒雨涉水,或过吃生冷寒凉及辛辣厚味等,均可伤脾或困脾,使脾的功能无法发挥,形成脾虚。临床上,脾虚常见有四证:

 1.脾气虚:主要表现为脾功能减弱,机体失于充养,如食少纳呆,食后脘腹不适甚至胀痛,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肌肉瘦削或虚浮等,舌淡苔白,脉缓弱。一般为脾虚轻症,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贫血、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治宜健脾益气,可酌选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2.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脾虚日久,机体呈虚寒状态,如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发作或加剧。口淡不渴,气怯形寒,四肢不温,或周身浮肿,或妇女带下稀白等,舌淡或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滑,脉弱或沉迟无力。一般为脾虚日久发展或过食生冷寒凉或肾阳不足而来,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等。治宜温中健脾,可酌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3.脾虚气陷:主要表现为气机下陷或脏器下垂,如脘腹坠胀,食后尤甚,便意频频,大便溏泄,或便后脱肛,或子宫脱垂,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声怯,头晕目眩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一般为脾虚日久或久病而来,多见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胃下垂、长期低热、低血压、脱肛、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治宜益气升阳,可酌选补中益气丸、升阳益胃汤等。

4.脾不统血:主要表现为脾虚而兼见慢性出血,如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倦怠无力,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慢性出血等,舌淡,苔白,脉细弱。一般为脾虚日久或久病而来,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过程。治宜补脾益气摄血,可酌选归脾丸、八珍丸、黄土汤等。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