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常识 > 健康饮食

爆炒蔬菜容易致癌? 一起探究真相

导读: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社会医学)何玉贤说,虽然国际上尚未确认摄入多少丙烯酰胺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但人们还是应该尽量减少摄入。

最近看到一则研究报道,报道称高温爆炒的蔬菜很容易产生有毒物质,释放丙烯酰胺,提高致癌风险。呼吁公众减少进食炒菜。有调查发现,炒菜是港人摄入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的主要途径,约占总摄入量的一半。

香港卫生署警告称,高温炒翠玉瓜和青椒等蔬菜,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酰胺,因而呼吁公众减少进食炒菜。

卫生署称,过量摄入丙烯酰胺会损害神经系统,也已被确认为其中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

卫生署食物安全主任肖颖称,调查发现丙烯酰胺的摄入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值得关注。不过,与内地和7个西方国家相比,港人摄入丙烯酰胺的分量较低。

肖颖说,可以用水煮或蒸的方式来料理蔬菜,避免摄入这种有毒物质。

炒菜温度越高丶时间越长,产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但在生食水果和水煮蔬菜等未经炒制的食材中,未检测到丙烯酰胺。

研究发现,食物经高温处理後,食物内的游离天门冬酰胺与还原糖产生反应,形成丙烯酰胺。

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社会医学)何玉贤说,虽然国际上尚未确认摄入多少丙烯酰胺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但人们还是应该尽量减少摄入。

这项研究共检测了香港常见的133种食材。

翠玉瓜丶通菜丶青椒丶洋大蒜炒热後丙烯酰胺含量最高,达到每千克360微克。苦瓜丶唐生菜和西洋菜最低,每千克含量不到10微克。

但与炒菜相比,薯片丶烤面包和饼乾的丙烯酰胺含量更高,最高达到每千克680微克。

根据调查,卫生署估测港人平均每日从膳食摄入丙烯酰胺的份量为每公斤0.21微克,摄入量高的市民则为0.54微克。

内地丶英国丶加拿大丶欧洲丶美国丶法国丶爱尔兰和新西兰人摄入丙烯酰胺的份量均高於香港人。内地人摄入份量之高排名第二,在0.28-0.49微克之间。

香港人每天摄入的丙烯酰胺约半来自蔬菜及蔬菜类食品,15%来自谷类食品,4.7%来自零食,2%来自肉类。

研究并未发现炒菜用油与丙烯酰胺含量之间有明显关联。

何玉贤说,东方人和西方人摄入丙烯酰胺份量的差异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西方人更多食用薯片和炸土豆,天门冬酰胺含量更高。

他建议,市民每天应进食最少三份蔬菜,中等油温烹制,避免吃油炸食物。

饮食注意卫生得当就好,炒菜是中国的特色美食,不能完全抛弃,适度就好。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