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yuán fā xìng yìng huà xìng dǎn guǎn yán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亦称狭窄性或闭塞性胆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病程缓慢,较为罕见的胆道病变。其特点是肝内、外胆道的广泛纤维化,其管壁明显增厚而管腔则显著狭窄,临床表现除阻塞性黄疸以外,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最终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并因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发病年龄多数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目前认为细菌和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遗传因素是本症可能的发病因素。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发病年龄多数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 患病比例:0.00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腹水、 肝性脑病、 腹泻、 肝脓肿、 菌血症、 胆管癌、 胆囊结石、 肝硬化、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外科 肝胆外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1-2个月
  • 治愈率:75%
  • 常用药品:复方胆通胶囊、消石利胆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0——50000元)

温馨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2.宜吃高钙质的食物;3.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4.宜吃利胆的食物。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温热性的食物;2.忌吃滋补性的食物;3.忌吃热燥性的食物。

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少见的进行性的胆道病变。其病情发展最后导致胆道闭塞和严重的阻塞性黄疸,预后很差。目前对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太了解,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与本病有关。本病多发成年人,男多于女,儿童偶见。根据统计,从得出诊断后到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六年。此病常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甲状腺炎,腹膜后纤维化,纵隔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眼眶假性肿瘤,脉管炎和免疫缺陷疾病等。本病治疗主要是改善胆汁引流,阻止或逆转导致炎症或硬化的因素对症处理。虽然外科治疗可能改善胆汁引流,缓解临床症状,但不少病人肝胆管和肝脏的病变往往呈进行性,最终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肝衰,或消化道出血死亡。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又称狭窄性胆管炎实质上不是一种化脓性疾病。是一病因不明,以肝内外胆管的慢性纤维化狭窄和闭塞为其特征临床上较少见。它不同于胆管结石,肿瘤或胆管损伤后继发的硬化性胆管炎(或称为继发性胆管狭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一般无胆石,亦无胆管手术史,不少病例同时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少数人还伴有纤维性甲状腺炎及后腹膜纤维化等疾病。发病年龄多数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目前认为细菌和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遗传因素是本症可能的发病因素。

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疾病病因是什么

1、感染因素 PSC病因至今未明,感染因素是较早观点之一。见于PSC常伴发炎性肠病(infiamma-(toryboweldisease,IBD),一般报道在70%左右,其中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最多见,克隆氏病较少,认为细菌及其毒素通过炎性病变肠壁经门静脉至胆管周围而发病。然亦有不支持细菌假说的证据:从未观察到PSC有典型的细菌性门静脉炎表现;肝门管区少见中性白细胞浸润;未发现细菌性肝脓肿;UC发生PSC者仅占5%;不少PSC伴UC者是在确诊PSC数年后发生UC;PSC病变发展不因UC行结、直肠切除治愈而停止。在免疫受损者中,巨细胞病(cytomegalovirus,CMV)可引起硬化性胆管炎,经Mehal等应用敏感的PCR技术检测肝组织,已否定CMV是PSC病因。

2、肠毒素吸收因素如上所述,PSC和IBD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作为潜在致病因素早已引起注意。推测炎症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增高,细菌内毒素、毒性胆酸吸收增多,激活肝内Kupffer细胞使肿瘤坏死因子(TNF)产生增多,导致类似PSC病理变化的胆管破坏和增生。在动物研究中,许多药物如抗生素、细菌细胞壁成分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以阻断实验动物的PSC病理变化。对于IBD发病率、发病时间、疾病的严重程度和PSC在时间上不一致问题如:25%PSC患者结肠正常,PSC发生于结肠病之前,切除结肠后对PSC病程并无影响等,新近有学者提出参与免疫反应的部分淋巴细胞有记忆功能,早期激活后静止下来,以后再遇刺激时启动疾病发生。上述观点虽可解释两者关系的部分矛盾现象,尚无直接证据证明IBD是PSC直接病因,最合理解释是两种不同器官对共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反应差异。

3、遗传因素PSC在家族成员集中发病现象与HLA密切相关的事实提示遗传因素在PSC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与PSC有关的HLA等位基因较多,它们在PS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不同作用。HLA-B8见于60%~80%的PSC患者,HLA-DRB1和DRw52a可能决定了PSC的遗传易感性,而DR4的存在是病情迅速恶化的标志。有报道PSC与TNF-α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TNF-α基因第308位上的碱基G取代A与PSC易感性明显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多态性可能同时影响本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发展。另有文献显示MICA-002碱基能明显降低发生PSC的危险性而MICA-008能增加发生PSC的危险性。以上众多的事实提示PSC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遗传基础。

4、免疫因素目前更看重免疫机制,在细胞免疫方面,发现肝门管区及胆管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均以T淋巴细胞为主,门管区多数是具有免疫辅助诱导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型CD4,胆管周围主要聚集有抑制免疫和细胞毒性的另一亚型CD8细胞。正常人的胆管上皮皆由HLA-Ⅰ级抗原表达,研究发现PSC患者的胆管上皮由HLA-Ⅱ级抗原—DR表达,但在部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外胆管梗阻者,胆管上皮中也有相同异常发现,胆管上皮的HLA-DR颗粒与PSC发病关系尚不清楚。体液免疫方面的证据多为非特异性:PSC患者血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不同程度升高;抗细胞核因子及抗平滑肌抗体阳性;血液和胆汁中的免疫复合物水平增高及廓清受损;血中多发现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有研究发现,一种仅表位于肝外胆管上皮和结肠上皮的肽类物质,在16例PSC中约2/3的血清检测为阳性,而其他肝病及继发性肝外胆管狭窄者检测均为阴性,其病理生理作用还不清楚。

5、胆管缺血因素胆管缺血可造成缺血性坏死,导致胆管纤维化和硬化,出现淤胆和PSC的影象学和组织学变化,常出现于介入化疗、肝移植和胆囊切除术后。严格意义上讲胆管缺血所致硬化性胆管炎不属PSC范畴。虽然各种致病因子都可能在PSC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但不同阶段可能有一种或多种因素发挥主要作用。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主要有哪些表现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多见于年轻男性,而且往往与炎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其起病一般呈隐匿性,可有渐进性加重的乏力,瘙痒和黄疸。以右上腹疼痛和发热为表现的进行性胆管炎发作不常见。一些患者可有肝脾肿大或有肝硬化的表现。该病后期呈门脉高压,腹水,肝功能衰竭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

主要是梗阻性黄疸,呈进行性的缓慢过程。一般无上腹绞痛病史,仅有上腹不适和用痛,伴有明显的皮肤搔痒,有食欲减退、恶心和乏力等,少数病人可畏寒和发热。白细胞检查见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酯酶和r-谷氨醯转肽酶值均有升高,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IgM高于正常。部分病人的抗核抗体和平滑肌抗体为阳性,抗线粒体抗体为阴性,肝和尿含铜量增高。

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症状治疗是怎样的

1、乏力:乏力在淤胆性肝病中的病因未明,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UDCA。有人猜测其可能与抑郁相关,但一项用氟伏沙明(一种选择性52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经过6周观察,发现其对乏力或生活质量系数无益。最近报道的数据显示,93名PSC患者的乏力积分明显低于普通人群,提示人们可能过分强调了这类患者的乏力症状。

2、瘙痒: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烯胺对继发于胆汁淤积的瘙痒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应被列为治疗的一线用药。*类拮抗剂能阻止淤胆时过多的内源性*类激动剂的作用,对淤胆相关性瘙痒有效。所有*类拮抗剂(纳美芬、纳洛酮、纳屈酮)在首次使用时都会出现戒断反应,但通常会在持续给药2~3d后消失。昂丹司琼(52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可显著改善瘙痒分值(视觉模拟评分法),但有待临床实践的评估。利福平是缓解淤胆性肝病瘙痒症状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模式为介导微粒体药物氧化系统的酶类,促进内源性致痒性物质代谢;其在肠腔内也有直接的抗微生物作用,从而改变次级胆汁酸的合成。但是利福平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严重的特异性高敏反应及其作为酶诱导剂与合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3、骨质疏松:PSC患者存在各种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肝硬化、胆汁淤积以及皮质激素的使用等。研究者建议应给以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临床或组织学证明的肝硬化;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3倍并持续6个月。同时应纠正患者的一般生活习惯,如限制饮酒、定期进行负重练习、戒烟、合理饮食避免低体重系数,补充钙与维生素D等。另外,如果髋部或脊柱的T2scores<2.5,对绝经后妇女应行激素替代治疗,对性腺功能减退症的男性应考虑经皮使用睾酮。二磷酸盐可与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应用,也可作为无性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的用药选择。这些方法只是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经验的外推,尚无循证支持。

4、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在淤胆性肝病中备受关注,但其临床重要性仍存在争论。MayoClinic对1995年参加其试验的病人进行评估,发现维生素A、D、E缺乏者分别占40%、14%、2%。另一项试验对72名移植前PSC患者进行评估,其维生素缺失程度更为严重(缺乏维生素A、D、E者分别占82%、57%、43%)。因此,医师应重视PSC患者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并予以适量补充。

肝胆外科 同类标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