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mí màn xìng xuè guǎn nèi níng xuè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凝血因数和血小板的大量被消耗,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出血、溶血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 患病比例:0.0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脑栓塞、 昏迷、 呼吸衰竭、 血尿、 恶心和呕吐、 腹痛、 颅内出血、 贫血、 休克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内科 血液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3-8周
  • 治愈率:40%
  • 常用药品:藻酸双酯钠片、氨甲苯酸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2、宜吃生津养肺的食物;   3、宜吃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   4、宜吃清淡、流质、松软的食物; 5、宜吃富含钙、铁的食物。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忌食过于咸、腻的食物。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③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④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⑤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⑥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DIC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疾病: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妇产科疾病: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DIC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

1.出血

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瘀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或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2.血栓栓塞

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3.休克

DIC的基础疾病和DIC疾病本身都可诱发休克。

4.各脏器功能受损

重要器官①肾脏受损率25%~67%,表现为血尿、少尿、甚至无尿;②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意识改变、抽搐或昏迷;③呼吸功能受影响表现肺出血、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④消化系统表现消化道出血等;⑤肝功能障碍22%~57%,表现黄疸、肝功能衰竭。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

(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和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沉积在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去除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血管阻塞。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纤溶酶原被激活,形成纤溶酶。随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随血流运走。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

(一)防治原发病(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rimarydiseases)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例如控制感染,去除死胎或滞留胎盘等。某些轻度DIC,只要及时去除病因,病情即可迅速恢复。

(二)改善微循环障碍(Improvmentofmicrocirculatorydiaturbance)

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

(三)建立新的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Establishnewbalancebetweencoagulationandfibrolysis)

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血液科 同类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