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科室 > 中医综合 > 耳疔
耳疔

耳疔

( ěr dīng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西医指发生于外耳道的急性化脓性疔疮。其特征为初起时有粟米样脓头,红、肿、热、痛,化脓时疼痛加剧,有形寒、发热、不思饮食、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溃脓后肿退痛减,一周左右可痊愈。治疗一般多以清肝火、利湿热为原则。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 患病比例: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头痛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中医科 中医综合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7--10天
  •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温馨提示: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

耳疔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耳疔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一、耳朵里的耳疔如何处理

 治疗

1.发病早期疖肿未成熟时局部用2%碘酊或鱼石脂软膏涂抹,同时使用微波、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有助于疖肿的吸收。未成熟的疖肿严禁切开,以免造成炎症加重并扩散。

2.疖肿成熟后如果未能自行破溃,可以切开引流。应沿外耳道长轴方向切开,避免可能造成外耳道狭窄,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3.严重的疖肿还需口服抗生素,可进行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

二、耳疔的中药疗法

 (1)风热邪毒外侵

主证: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伴患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

证侯分析:挖耳伤及肌肤,风热邪毒乘机侵犯耳窍,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状;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病情较重者可牵引同侧头痛,张口、咀嚼时耳痛加剧,按压耳屏、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乃风热之证。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

(2)肝胆湿热上蒸

主证:耳痛加剧烈,痛引腮脑,或有听力减退。可伴有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发热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肿甚者可堵满外耳道;若耳疖成脓则顶部可见脓点,若溃破则外耳道可见黄稠脓液;耳前耳后臖核肿大压痛。

证侯分析:肝胆湿热上蒸耳道,熏灼肌肤,故耳道红肿疼痛剧烈;肿甚堵塞耳道,故听力减退;耳部脉络多连头部,故痛连腮脑;热甚灼腐肌肤则化脓;肝胆郁热,则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证。

治则: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耳疔有哪些表现

临床表现

1.耳痛

剧烈,咀嚼或张口时疼痛加剧,一般在5~7天疖肿成熟,破溃后疼痛可减轻。

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可混有血液。

3.听力下降

疖肿堵塞外耳道,可致听力下降。

5.婴幼儿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闹,伴发热,患儿不愿意侧卧位。

症状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

5.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核肿痛。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有脓耳病史及症状,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X线乳突照片可协助诊断。当外耳道疖肿波及耳后时,需要与急性乳突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鉴别。

四、耳疔是怎么引起的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耳疖(erjie)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古代医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别称,如《外科证治全书?卷2》中说:“耳疔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西医学的“外耳道疖”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

耳疖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风热邪毒外侵:

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或挖耳以致损伤外耳道皮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染毒而发。

 肝胆湿热上蒸:

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疮顶可有黄白脓点,逆于肌肤而致耳道红肿、疼痛。

中医综合 同类标签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