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四季养生

冬季御寒衣服怎么穿才正确 冬季如何御寒从头暖到脚

导读:冬季穿戴法则二:根据室温控制穿衣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

一、御寒方法之正确穿衣服

冬季着装要注意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衣服的“微气候”状况,并不是穿衣越厚越保暖。切忌将衣服、靴子紧紧地“捆”在身上、脚上,这样不仅不会达到保暖的效果,反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冬天穿着切忌两头过紧。

冬季穿戴法则一:衣服选择保暖、舒适

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穿戴法则二:根据室温控制穿衣

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气温过高,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

冬季穿戴法则三:穿衣忌衣领过高过紧

衣领过紧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使输送到脑部和眼部的营养物质减少,进而影响视力,也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容易导致颈椎病。

有些穿高领衣服的人在转头时速度过快,会诱发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以及低血压,造成脑部血流的减少和暂时中断,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面色苍白、神志不清。

二、冬季防寒保暖:4大误区

误区1:用热水洗脸更温暖一些

女性一般比较怕冷,习惯于冬季用热水洗脸,但热胀冷缩的原理你一定学过,人体的皮肤也遵循着这个原理。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和毛细血管都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会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

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感觉面部皮肤紧绷干燥,还会使皮肤容易产生你最怕看到的皱纹。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最好能用冷热水交替洗脸,这可以逐渐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还能起到如同按摩的作用。

误区2:多饮酒可以御寒

数九严寒,即使平时不善饮酒的女性,也喜欢和家人团圆或与朋友聚会时饮酒,觉得窗外大雪纷飞,屋内每个人都喝得暖融融的既浪漫又惬意。饮酒后的确会使人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

但酒劲过后,因大批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会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而且如果在刚喝过酒后出门,更容易因外冷内热引起感冒着凉。误区3:进门马上烤暖气或烤火取暖

从寒冷的室外回来,手脚冻得冰凉,很多人习惯马上把手脚放到暖气上或在火炉边取暖,其实这样会造成更严重的冻伤。这是因为手脚在长时间受凉后,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此时,如果马上近距离取暖,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淤血,更容易形成冻疮。正确的做法是冰冷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搓,使它们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误区4:穿双厚靴子脚暖和就行,衣服穿薄点无所谓

老话说“脚暖和了身上就暖和了”,因此有些爱美的女性在三九天还常穿裙子,再配双高靴,觉得这样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当我们的身体受冷时,其实首先感到的是心脏仿佛被冻得收缩成了一小团,然后才是身体局部的冷感。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护好心脏很重要。

另外,受凉性胃痛、腹痛也是女性冬天更易患的急病,尤其是在月经期间,身体的保暖尤为重要。因此,只有脚暖和是远远不够的。

三、冬季怎样御寒从头暖到脚

1、头部

头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所以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等。而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急性心梗、中风等。

因此,在气温突降时,外出时要戴上帽子,把头部保护起来。每天清晨耐心梳头,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阳气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洗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

2、口鼻

保护口鼻能预防寒气入侵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事实上,呼吸、说话、吃饭都要用到口鼻,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从口鼻之中入侵寒气,因此出门时带上口罩,保护好口鼻很重要。

3、颈部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颈部若是受寒,不但会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体质虚弱的人要穿立领装,配戴围巾。尤其是老年人,注意保暖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的好处。

 4、背部

人体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也是阳气旺盛、容易感受寒气的部位。背部受寒,日久渐积,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慢性腰腿痛。而从背部排除寒邪,就可以根治这些病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常选择背部作为治疗部位,就是这个原因。

5、肚脐

小孩和老人的腹部,特别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通道。夜间睡觉,不小心踢开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有些人会选择给孩子做个兜肚,戴在腹部以保护肚脐,预防受凉。

 6、腰部

腰为肾之府,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建议在闲暇时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7、脚底

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方行走、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脚底正对着空调吹,都会导致寒气入侵。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浴足,则可以将寒气从足底排散出去。

四、五款适合冬季的御寒食谱

韭菜炒黄鳝

韭菜自古就有“蔬菜之荤”的美称,冬天食用不仅可以除风祛湿,对关节疼痛也有缓解作用。黄鳝是温性食物,可补肝肾、益气血、强筋骨。冬日补肾,韭菜炒黄鳝很好,但火气重的人不易多吃。

做这道菜首先要将黄鳝洗净切成寸段,用姜汁至少腌10分钟(去除腥味)。先将黄鳝炒熟,再放入韭菜。由于黄鳝体内有一种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虫,如果没有烧熟烧透,会有感染颌口线虫的风险,因此,一定要炒熟。另外,要选长得比较饱满、活泼、颜色明黄的,太老或太小的都不太好,当然,不要选购死黄鳝。

 红枣芝麻

立冬后天气更冷,有些肾气不足的人就会感觉手脚冰冷。我推荐喝红枣黑芝麻粥,能迅速温暖身体,也助于体内微循环,尤其适合手脚冰凉或便秘者。另外,红枣中的芦丁可软化血管,而环磷酸腺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癌的作用;黑芝麻不仅能补肾,滋养肌肤,护发的效果也不错。血脂高者还可再加点荞麦或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一起熬粥食用。

红枣是温热食物,吃多易上火,每人每天3~5颗为宜。挑选黑芝麻时用手捻一下,若褪色可能是被染色了,也可以掐一下,天然芝麻里面应该是白色的。

 羊肉萝卜

寒风起,羊肉肥,立冬进补,羊肉是首选。羊肉有补脾益气的功效,而萝卜是凉性食物,与羊肉搭配,堪称冬日进补绝配。

炖羊肉白萝卜汤非常适合冬天喝。把羊肉切块放入冷水中慢慢加热(若一开始放入沸水中煮,不利于肉中杂质排出),水沸后捞出;再加入热水以及、姜、八角一起炖制,快熟时放入萝卜即可。注意盐要在快出锅前放,加盐过早会导致肉不容易炖熟。

羊肉中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不要多吃。另外,购买时要选择羊肋部的肉,炖出来口感较好,而且有嚼头。

 水煮花生米

气血亏虚似乎和女人更“亲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说“女子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因为女性一生经、带、胎、产、乳,都需要损失大量的精血津液,即伤阴。

所以相对于男人,女人更需要补气血。由于气血的消耗往往是造成女人气血亏损的原因,所以造血的原材料——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女人补血最要补铁。

花生米是补气血的“良药”,尤其是在女性经期过后,需要补充流失掉的铁。但最好是用水煮,补阴作用尤佳。炸花生米油脂含量高,吃多了还易“上火”。

清炖牛肉

气血亏虚也经常会找上男人。尤其是现代男人承受很大压力,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很容易出现气血暗耗。相对于女人,男人气虚更多一些。上班时,硬撑着,一下班,便神疲体倦,一动都不想动了。相对于女人,男人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快,因此,可以多吃一些肉类来进补,血肉有情之品比青菜更能补充气血。羊肉偏燥,牛肉更好。做法以清炖为宜,中医讲“隔水做”补阴,烧烤的牛羊肉不宜多吃。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