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三大因素有关

导读:当仅有股浅静脉第—对瓣膜关闭不全时,引起轻度静脉血液向远侧逆流,但受阻于第二对瓣膜,尚不致产生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将顺序影响远侧瓣膜关闭功能。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发病因素有:

①瓣膜结构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因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

②由于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导致静脉管腔扩大,以致造成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③如果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仅有单叶,或虽有三叶但不在同一平面,或瓣膜缺如,必然失去正常的瓣膜关闭功能,

④小腿肌肉泵软弱,泵血无力,引起静脉血液积聚.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当仅有股浅静脉第—对瓣膜关闭不全时,引起轻度静脉血液向远侧逆流,但受阻于第二对瓣膜,尚不致产生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将顺序影响远侧瓣膜关闭功能。静脉血液的逆流量随之加重。当瓣膜破坏一旦越过腘静脉平面,一方面因为血柱离心距离愈远.压力也愈高,另—方面小腿深静脉瓣膜破坏后,小腿肌泵收缩时,不仅促使血液向心回流,同时也向远侧深静脉及浅静脉逆流,从而出现明显的症状。来自近侧,髂股静脉的血柱重力,还同时作用于大隐静脉和股深静脉的瓣膜。大隐静脉瓣膜比较薄弱,位置较浅而缺乏肌保护.昕以当股浅静脉瓣膜破坏时,大隐静脉瓣膜多已失去功能,因而两者往注同时存在。股深静脉开口比较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在各种手术中,由于进行了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容易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或者是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从而诱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静脉壁的损伤

容易造成静脉壁损伤的因素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均应同时用抗凝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可贯穿整个病程,一般需1~2个月,部分病人可长达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终生抗凝。但下列情况禁用抗凝治疗: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①肝素: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肝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在体内作用稳定。肝素水溶剂主要为12500U/支,相当于100mg。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深脂肪层注射2种,肌肉注射易发生注射部位血肿,不宜采用。皮下深脂肪层注射方法较简单,但体内肝素浓度不易精确控制,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腹壁皮下。静脉注射方法利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此法肝素作用快,剂量容易控制,体内肝素浓度较稳定,容易调节,是较理想的给药方法。

肝素的剂量个体差异很大,因此需根据实验室监测,随时调节肝素的用量。目前最常用的肝素监测指标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期间aPTT控制在正常对照的1.5倍或正常值的上限。APTT首次检测是在肝素6250U静脉注射后,以后每4~6小时检测1次,待稳定后可每12小时检测1次。

肝素的常见副作用包括:A.出血,用药期间出现皮下瘀点、瘀斑应引起重视,如出现血尿、消化道出血,则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出血量大时,可用鱼精蛋白按1:1的比例静脉注射,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B.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肝素引起的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发生率在1%~2%,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严重时出现动脉、静脉内广泛性血栓形成,致使病人死亡或残肢,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用肝素期间应注意检测血小板计数,如在用药时出现血栓蔓延或有新的血栓出现,应考虑此并发症,并立即停药,改用*或选择性抗凝血酶药阿加曲班(argatroban)。C.骨质疏松症,当长期使用肝素时,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甚至导致椎体或长骨骨折。

②低分子量肝素:如前所述,低分子量肝素较肝素有很多优越性,由于它主要针对Ⅹa因子,因此它在抗凝的同时,出血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其良好的组织吸收性、长半衰期,使用药方法变得简单,用药次数也较肝素减少。市场上销售的低分子量肝素有几种,各种产品的成分和用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其共同点都是皮下注射为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每12小时注射1次。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检查

鉴于浅静脉曲张是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凡是表现为浅静脉曲张的病人,都应作深静脉瓣膜功能方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1.静脉造影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显示下列特点:深静脉全程通畅.明显扩张;瓣膜影模糊或消失,失去正常的竹节状形态而呈直简状;valsalva屏气试验时,可见含有造影剂的静脉血自瓣膜近心端向瓣膜远侧逆流。在下肢静脉逆行造影中,根据造影利向远侧逆流的范围,分为如下五级:o级,无造影剂向远侧泄漏;i级,有造影剂逆流,不超过大腿近端;ⅱ级,造影剂逆流不超过膝关节平面;ⅲ级,造影剂逆流超过膝关节平面;ⅳ级,造影剂向远侧逆流至小腿深静脉,甚至达踝部。o级,示瓣膜关闭功能正常;i—ⅱ级逆流,应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判断;ⅲ一ⅳ级,表示瓣膜关闭功能明显损害,

2.静脉测压可间接地了解瓣膜功能,常作为筛选检查。正常时,站立位足背浅静脉压力平均为12.0kpa,活动后下降为5.9kpa,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时间超过20秒。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活动后压力平均为10.7kpa.压力回升时间缩短,一般在10秒左右。

3.无损伤血管检查如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和光电容积描记仪检查,也能诊断静脉有无逆流。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以观察瓣膜关闭活动及有无逆向血流。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应与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