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小儿麻痹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办法有什么

导读: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一、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是什么呢

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凡是广泛应用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地方,此病已几乎绝迹。每个孩子都应在婴儿期早期接受萨宾口服疫苗(口腔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预防三种类型的小儿麻痹症。和其他许多感染一样,孩子在开始发病时觉得难受,有热度和头痛。可有呕吐,便秘或有点腹泻。多数病例不会发展到瘫痪的地步,有些完全痊愈。如果在急性感染结束以后仍有某种程度的瘫痪,孩子就必须继续接受经常的专门治疗。

二、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方法有哪些

一、预防方法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连服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28天,1岁以内服完,4岁时再服用1次。(迄今为止,我国儿童服用的都是“糖丸”疫苗,而国际通用剂型是液体疫苗)。

2、对于已发病的病人,从发病日起隔离不少于40天。同时,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用具要及时消毒。

二、临床护理

1、饮食护理:给患儿营养丰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2、重建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护士要指导患儿集中注意力,做伸关节的动作,被动完成伸关节动作,使患儿做往复屈伸摆动训练,逐渐学会控制摆动方向,重建肢体的动作协调。

3、防止关节的粘连:护士要指导患儿进行未被固定的关系各方向大幅度的运动,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并且观察肢端的血运情况,加大运动量防止关节粘连。

4、恢复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主动运动应让患儿自行运动关节幅度尽可能大,对肌力较弱、关节挛缩的患儿,护士要辅助以各方向的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恢复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5、改善步态的训练:护士指导患儿训练起立,单腿站立,左右移动重心,缓慢地踏步,然后练习走平道、坡道、上下楼梯、注意尽量做到身体正直,身体不要摆动,保持步态平衡,充分利用术后肌力和平衡,关节的稳定性或肢体长度的改善来改进步态,预防变形,达到矫正的目的。

三、小儿麻痹症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3~6ml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呼吸障碍的处理: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积极抢救,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促进瘫痪的恢复: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注意瘫痪肢体的护理,避免外伤受压,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以防产生垂腕垂足现象,有便秘和尿潴留时,要适当给予灌肠和导尿。中药治疗,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呼吸障碍及吞咽困难的处理,循环衰竭的防治。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促进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如兰他敏等,效果不显,目前很少应用,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选用以下各种疗法。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瘫痪期,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②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四、小儿麻痹症带来的危害有什么

1、起病时,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会有急性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等。发热2~5天后,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待体温趋于正常后,瘫痪亦停止发展。瘫痪的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和不伴感觉障碍。任何肌群都可被侵袭,就在同一肌群中,各块肌肉以及每块肌肉的不同肌纤维的瘫痪程度都可不相同。可以有完全瘫痪、部分瘫痪或接近正常等不同状态。广泛性瘫痪比较少见,常见的受累肌肉是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上肢较少发生。

2、瘫痪的肌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病后3~6个月内,恢复比较迅速,以后进步就很缓慢。如果在病后两年内仍无恢复现象,则以后复元的可能性很少。瘫痪肌肉日益萎缩和纤维化,肢体逐渐发生畸形,其原因是肌肉功能的不平衡,患肢的使用不当和负重不均匀,以及骨骼在异常体位发育和生长迟缓等。早期的畸形尚能纠正,晚期由于发生相应关节挛缩,使畸形固定,难于纠正;甚至发展为骨关节变形。常见的有:足部的马蹄内翻、马蹄外翻、仰趾、高弓、爪形趾:膝部屈曲、反屈、外翻、内翻;髋部屈曲、外展、外旋;脊柱侧凸;上肢以肩部外展功能丧失为主,肘及手部畸形较少。上述各种畸形的瘫痪分布和程度不一,最严重者是臀肌以下的广泛瘫痪,可出现蹲行甚至爬行和只有小量活动。

3、关节异常:小儿麻痹症会引起患者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瘫痪,若肢体长时间不活动就会造成患肢骨骼、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导致患肢短小、细瘦,甚至发生脱位,最终影响患者正常站立和行走。呼吸系统异常,多发生于延髓麻痹后,可出现继发性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等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及胸疼等症状。足内翻,小儿麻痹症可引起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支配足外翻的肌肉出现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外侧无力,而内侧有力,便会形成足内翻,影响患儿站立和行走。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