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抑郁症 > 抑郁症常识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抑郁症

导读:企业辉煌不再,又疾病缠身,这么难过,真是生不如死好!个案还有位咨询者,是位公司女职员,也感到头痛、头昏、乏力、腹胀,全身不固定部位疼痛。

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结构中天然的存在着一种修复功能。

1.看电影的多了

笼罩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阴影下的美国,电影院上座率猛增了将近16%。为何会如此?张纯主任介绍,“失业是痛苦的,电影或其他娱乐活动却可以让人暂时的忘掉烦恼;人们情绪修复,离不开他们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忧郁的人,都渴望有人做伴。”

美国现在冒险旅游的也多了,这也是心理自救的表现,因为冒险刺激,更容易让人忘掉痛苦。

2.在抑郁的深处徘徊

那为什么张子妍生前却总将自己关在屋中,一个人在那痛苦呢?原因是,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中枢”和健康人的存在巨大差异,他们越想修复,却越痛苦。

科学家发现,健康人使用认知能力调节不良情绪时,“情绪中枢”的活动强度降低了;但是抑郁症患者越是努力地想调解,情绪中枢杏仁核的活动反倒越强。

虽然科学家目前还不知个中机理,但推测可能是:A、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区域之间的联系遭到了破坏,调节中枢的调节指令不能发送到情绪中枢;B、另一个可能性是,由于相关联系遭到了破坏,当患者努力进行调节时,反倒更激起了不良的情绪反应。

诗人喜欢以诗消愁,但诗却让林黛玉“愁更愁”:“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如此的愁上加愁,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3.在生与死间挣扎

抑郁者一方面感到“生不如死好”,但本能地又有生的渴望,在这生与死的徘徊中,我们看到了自我修复能力的迸发。

如,个案1老总的深夜电话,就是一种求救,就是对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修复;有一位厅长从权高位重的位置上下来后,不适应了,抑郁了,总是不断地给正繁忙工作的老婆打电话,像孩子似地不断地诉说自己哪不舒服,这也是一种自救的表现;几乎所有的想自杀的人,都会诉说自己想自杀,在准备自杀前也会给人打电话,这都是自救的表现。

4.激发心理自愈潜力

如何将“心理自我治愈潜力”更大地激发出来呢?有个有效方法,是“回归孩提时代”。

人抑郁后,总会有回归的表现,如,林黛玉的使小性子,爱哭爱流泪等;那位厅长不断地给老婆打电话诉苦等。回归孩提时代,其实就是回归人的本性,孩子做事,随性子来,是心灵最放松的时候。

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抑郁了,这样的回归,是有意识地回归,“自我修复”的效果会更好。有一位老总,因事业遭挫,郁闷得厉害,就弄来一架电影机,在家放《平原游击队》、《红孩子》等自己儿时喜欢看的影片,看着看着,感到身心畅快了许多;还有位私企老板,一遇到大难事,就玩失踪,十几天不归,他老婆知道他又回到儿时的“农村环境”中去了,也不找他。

三方面综合治疗

抑郁症重症患者应接受“生物学-如药物、心理学-如认知化解、社工-环境改变”的综合治疗。

这里特别要提到环境改变,张子妍是受不了影视界的潜规则而抑郁的,如果“环境”不改变,她怎么可能走出抑郁?

那些因环境事件,如金融海啸而抑郁的人,药物干预,只可以改善症状,却不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患抑郁症的人多高智商,一旦钻了牛角尖,认了死理,也很难“认知化解”,那怎么办?唯有“改变环境”,经济大环境改不了,却可以改变小环境。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