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心血管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症状

导读: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心脏病预防与康复项目负责人梅丽莎奥尔森博士表示,心脏病患者在购买食物前应认真阅读食品标签。

一、护心方法

1.减少肉食。美国莫瑞州立大学营养学教授和注册营养师杰弗里·弗莱姆博士表示,心脏病饮食最关键的一点是减少肉食摄入量。动物食品与饱和脂肪总是相伴而行。心脏病患者应尽量少吃肉类(特别是肥肉)食品及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肥胖症、高血脂和动脉硬化。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冠心病、脂肪肝和高血脂等疾病。

建议:少吃肥肉、奶油、黄油等高脂食物,少吃动物肝脏、脑和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豆类食品,黄豆中富含的卵磷脂和无机盐有助于防治冠心病。

2.限制有害脂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心脏病预防与康复项目负责人梅丽莎·奥尔森博士表示,心脏病患者在购买食物前应认真阅读食品标签。如果一份食物饱和脂肪超过2克,那么就会有害心脏健康。另外,应避免每100可热量中反式脂肪超过1克的食物。很多包装零食都不达标,其中包括烘焙零食、曲奇饼干和薯片等。

3.多吃素食。心脏病患者的一大共性是,很多人多年来饱和脂肪摄入过多,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新鲜果蔬及豆类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高血压,保护心血管。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体内胆固醇生成,降低冠心病危险。富含纤维素的素食很多,比如,芹菜、韭菜梅干菜、竹笋、黄豆、燕麦等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26克纤维素可降低女性心脏病危险,同时心肌梗塞的危险也相对降低。

4.保持健康体重。一项涉及近3000名男性的研究发现,身体质量系数(BMI)在25-29之间(体重超标)的男性,三年内罹患心脏病危险比BMI在23以下的男性高出72%。肥胖男性心脏病危险更大,BMI大于33的男性,心脏病危险增加244%。因此,控制饮食,积极锻炼,适当减肥,保持健康体重,有利于降低心脏病危险。

5.用其他蛋白质替代红肉。奥尔森博士表示,红肉中饱和脂肪含量尤其高。为了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少吃牛排等红肉,或者以鸡肉或鱼肉取代红肉,从长计议更有助于保护心脏。

二、心血管的组成和功能

一、组成

心脑血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系统,然而心血管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系统。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又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

1、心脏

心是推动血流的动力器官,分为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2、动脉

动脉是将血液带出心脏的血管。

3、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带回心脏的血管。

4、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管径极细、管壁极薄的血管。

二、基本功能

心脏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给躯体供氧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

心脏是通过从躯体收集乏氧血液,并将其泵入肺,在经过充分气体交换后,心脏将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组织器官来完成其功能。每次心搏包括舒张期(心脏各腔室松弛充盈血液)及收缩期(心腔收缩泵出血液)。两个心房一起收缩和舒张,两个心室也一起收缩和舒张,心房与心室的动作不同步。

血管功能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其余部分由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及静脉组成。动脉强而柔韧,它运载从心脏来的血液,并经受最高的血液压力(血压)。动脉血管的回弹性有助于维持两次心搏之间的血压。较小的动脉和小动脉壁的肌层能调节其管径以增加或减少流向某一区域的血液。毛细血管非常细小,其管壁极薄,它在动脉与静脉之间起桥梁作用。毛细血管管壁可允许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组织,同时亦允许组织内的代谢产物进入血液。随后,这些血液流经小静脉、静脉,最后回到心脏。由于静脉的管壁薄且通常管径比动脉大,因此,在运送相同体积的血液时,其流速较慢,压力亦较低。

血液供应

心肌本身也要接受流经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一个动静脉系统(冠脉循环)向心肌提供富氧血液并将乏氧血液返流回右心房。分向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起始部。由于收缩时心脏受到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血液都在舒张期流经冠脉循环。

三、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症状

心血管疾病症状包括:某种类型的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

疼痛: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称为心肌缺血)以及过多代谢产物堆积都能导致痉挛。常说的心绞痛就是由于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产生的一种胸部紧缩感或压榨感。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气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是液体渗出到肺脏中肺泡间质的结果,称为肺充血或肺水肿,类似于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气促只出现在体力活动时。随着心衰的加重,轻微活动时也发生气促,直至静息状态下都出现气促。卧位时液体渗到整个肺脏,而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主要分布在双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时发生气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时症状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病人夜间平卧时发生的气促,站立后可减轻。

气促不只见于心脏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肌肉疾病以及影响呼吸过程的神经系统疾病亦可出现气促。任何导致氧供与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状态,

如贫血时血液携氧不足或甲亢时氧耗过度等,皆可致患者气促。

乏力: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由于心率异常、节律紊乱或泵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头晕和晕厥。这些症状也可由大脑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没有严重的病因。如长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动减少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可能会出现头晕。强烈的情绪波动或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也可导致头晕和晕厥。医生必须鉴别心源性晕厥与癫痫,后者由大脑疾病引起。

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据悉,目前,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天有7200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占死亡人数的45%以上。世界上许多医学家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中,遗传占15%,个人生活方式导致高血脂、高血粘、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聚集积破坏占60%。事实上,心脑血管病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脑栓塞)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并非难事。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掌握发病的规律。这些疾病易在夜间发生或在早上起床时加重。,而且往往比白天发病更为危险,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早上6点至10点,医学上叫做魔鬼时间。起床后人体的耗氧量是睡眠时的1-2倍,特别容易因体内缺氧,突发脑中风,脑梗塞、心肌梗死等意外。睡觉时,血流变慢,容易产生血栓,使大脑缺血缺氧,发生脑梗塞。大多数“缺血性脑梗”都发生在深夜。同时胸闷,心慌,喘不上气,肢体麻木、这都可能是心脑血管早期病变的先兆。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与身体内积“毒”有着重要的关系。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狭窄、脑血栓都是由于体内积毒造成的,而且这些毒素大多数都是酸毒。由于人体内存在大量的活性氧,它象幽灵一样游荡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为了自身的稳定,自由基就从其他的原子中偷来一个电子,使细胞出现一个个的洞或损伤,此现象叫做“氧化”。人体如果不能有效抗“氧化”,过氧化物自由基就会越来越多的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心脑血管狭窄,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压升高、脑溢血等意外。

饮食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

每天喝一小杯红酒

红酒能预防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栓塞,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每天浅尝一小杯酒可使人年轻1.9岁,啤酒、果酒都可以。科学家认为,每天摄入一点点乙醇能保护心脏。

每天吃点含钾食物

含钾离子最多的蔬菜和水果,要数土豆和香蕉。美国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每人每天吃上一两个香蕉及土豆,将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心肌梗塞及脑溢血也就较少发生。

每天吃点含维生素E的食物

国外有关机构做了一项调查,让数万名67岁以上的老人按照国际老人研究所制定的饮食标准用餐,每天吃3次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结果显示,这些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只有那些不按饮食标准用餐的人的二分之一。

每天都吃一点鱼

医学研究表明,每周吃4次鱼,死于心脏病的危险性会降低44%。医学专家对2000名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了长达30年的健康观察,发现生活在沿海的居民很少患心血管病。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