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引起四肢无力的原因 生活中如何预防四肢无力

导读:贫血也常引起疲乏,严重的有慢性贫血、起病较骤的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这些患者均有四肢乏力的现象。

一、引起四肢无力的原因

 引起四肢无力的原因多数由于全身性疾病影响所致如:

1、糖尿病是最常导致四肢乏力的疾病。患者由于糖代谢失常,高能磷酸键减少,负氮平衡,失水及电解质失衡等原因,故易疲乏、虚弱无力,且有口渴、消瘦、多食、多尿等症状。

2、贫血也常引起疲乏,严重的有慢性贫血、起病较骤的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这些患者均有四肢乏力的现象。

3、慢性肾炎患者也常感疲倦和四肢乏力,而且因他们需长期吃低盐或无盐饮食,又容易缺钾,故四肢乏力、失眠、腰酸常是他们就医的主诉。

4、很多内分泌疾病都有四肢乏力的表现。四肢乏力是甲状腺机能减弱病人的起初症状,也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常见症状。

5、最明显的疲乏无力见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患者的神经肌肉间传导障碍,故其横纹肌极易疲乏,稍经活动,即迅速呈现无力状态,持续而迅速的动作更易引起疲乏,疲乏感往往晨轻晚重,补充氯化钾后四肢乏力可减轻。

6、白血病病人因同时存在贫血,故亦常感四肢乏力。除白血病外很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表现为四肢乏力症状,但同时伴有其它该肿瘤的常症状,如肺癌常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二、四肢无力症状的初步诊断

通常的四肢乏力都是亚健康状态。不属于病理改变范畴。下面就引起四肢乏力病症进行诊断论述。

糖尿病诊断标准:

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⑵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⑶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白血病诊断标准:

A.血象

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

 临床常与嗜睡鉴别诊断

嗜睡是一种病理性的倦睡,可被唤醒,但一旦刺激移去后又迅速入睡。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应引起重视。发作性睡病很难确诊,它的最初症状通常是白天时感到很严重的睡意,有很多原因都能引起白天睡意过多这种症状,所以通常需要好几年才能确诊病人的确患有这种疾病。

三、四肢无力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法

四肢无力只是一个症状。引起四肢无力的原因有很多,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等。也有可能是肝肾阴虚,如果体型偏瘦,脾胃也有可能虚弱,脾主四肢,脾胃虚弱就会造成四肢无力,精力不足。另外自律神经失调,或者突眼性甲状腺肿也可导致四肢无力。日常注意检查血糖,血常规。

四肢无力不能对症治疗,而是要对病因治疗。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四肢无力,都应该首先到医院风湿免疫科进行检查,判断有无风湿类风湿疾病。

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无力,则再转到其他相关科室治疗,如糖尿病治疗、中风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临床上最常见的四肢无力原因包括精神应激、过度劳累、身体素质较差以及睡眠不足等。有些四肢无力缘于不同的躯体疾病,或者因为服用了某些导致四肢无力的药物。假如四肢无力持续数日,或者已影响原有的正常生活,则需考虑合并严重性疾病的可能性。

通常的四肢无力都是亚健康状态。不属于病理改变范畴。预防本征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原因。

2、避风寒,适寒温。

3、调饮食,戒烟酒。一般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4、慎起居,适劳逸,适当节制房事

5、舒情志,少烦忧。

四、四肢无力患者的饮食禁忌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四肢无力的经历。临床上最常见的四肢无力原因包括精神应激、过度劳累、身体素质较差以及睡眠不足等。有些四肢无力缘于不同的躯体疾病,或者因为服用了某些导致四肢无力的药物。假如四肢无力持续数日,或者已影响原有的正常生活,则需考虑合并严重性疾病的可能性

通常的四肢无力都是亚健康状态。不属于病理改变范畴。因此,注意调理多数能恢复正常,在饮食上可采用以下方法调养:

1、饮食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锌、碘、磷的食物为主。足量的蛋白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应急能力,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的不断补充可促进骨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关节局部炎症的吸收。

2、常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酸奶、虾皮、排骨、蛋等。

3、若伴有贫血现象,饮食中应注意补充铁及维生素B,如肝脏、骨头汤、菠菜、蕃茄、马兰头、荠菜苋菜等。

4、戒烟限酒,避免过于生冷辛辣刺激之物以及过咸、过甜食品。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