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5:治疗抑郁症,吃药就够了。
首先必须承认,药物对于对抗抑郁是有很大作用的,至少可以有效调整被抑郁症颠覆的内分泌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缓解身心痛苦。
但是统计数据表明:接受认知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的平均复发率是29.5%,而运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的
均复发率是60%。所以,更多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只是需要通过维持服药来防止复发。
药物可以调整内分泌,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缓解或者解除,看上去患者已经恢复正常。但是药物永远不能纠正思维模式,只要消极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患者就迟早还要面对那“摇曳的黑影”。而认知治疗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模式问题。
同时,我们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抗抑郁药是有心脏毒性的,有着危险的副作用,它本身就可以被用来自杀!
误区6:只有不合群的人才爱抑郁,容易患上抑郁症。
正相反!抑郁的诱发需要环境的诱因,其中最大的诱因就是人际挫折。而一个人际接触频繁的人有可能面对更多的人际挫折和压力。
不能说一个人不合群,就意味着她具有消极的思维模式,不合群也许仅仅是因为她比较喜欢安静或者有点清高。而一个每天在繁杂的人际接触中保持微笑的人,哪个不是正在用微笑掩饰内心的疲惫?
实际上,真正的抑郁患者是畏惧孤单的。抑郁对人的摧残,在寂静无声的独处中最厉害,80%的抑郁者都反应:在夜深人静时痛苦最甚。所以那些依恋热闹的人不但往往更容易患上忧郁症,而且弄不好就是在用喧嚣排遣孤独的可怜人。
误区7:抑郁是性格问题。
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认识。仅仅是不准确,并不能说全是错的。
至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性格因素。比如比较偏执的人、依赖性比较强的人确实有更大的概率感到抑郁。但是性格与抑郁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比如一个偏执的人,如果他的事业目标非常清晰,那么很有可能造就一个积极进取的工作狂,这种人急切的渴望目标实现,在他被拼搏透支的急匆匆的岁月中,甚至没有时间去抑郁。
抑郁情绪的产生需要客观环境和思维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格仅仅决定我们从客观环境中遭遇挫折的频率,而思维模式决定我们是否能够积极的认识和分析这些遭遇。